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您的茶器具屬於消耗型?還是投資型?

龍泉梅子青蓮瓣碗 喝茶需要茶具,生活裏也有許多器物,通常從自己喜歡的樣式做選擇,鶯歌老街有許多陶瓷品可供採購,因此台北市永康街之外,鶯歌老街也是茶行、茶人挑選茶器具很重要的集散地,若想找文物級的陶瓷品就要自己多做功課研究,台北故宮、故宮南院、奇美美術館有時會安排茶藝相關展覽,然後呢?拍賣行、古物店、茶行、二手文物店需要常常走動,網路上也可以找到許多國際拍賣公司的線上預展,先看相關資料之後,再找高解析照片練練眼力。 國立故宮博物院  https://www.npm.gov.tw/ 線上故宮  https://theme.npm.edu.tw/npmonline/ 蘇富比拍賣  https://www.sothebys.com/zh-hant/ 蘇富比拍賣中國藝術週  https://www.sothebys.com/zh-hant/%E7%B3%BB%E5%88%97/%E4%B8%AD%E5%9C%8B%E8%97%9D%E8%A1%93%E9%80%B1?locale=zh-Hant 佳士得拍賣  https://www.christies.com/zh 佳士得線上拍賣 明代龍泉釉花卉紋罐  https://onlineonly.christies.com/s/art-asia/longquan-celadon-jar-679/138360?ldp_breadcrumb=back 如果單純的只是找些投緣的茶具,就不需要太在乎物件到不到代的問題,挑選合手喜歡優先考量,一次只挑一個回家使用,千萬別太貪心買一堆回家放著沾灰塵,等待對於陶瓷使用有些心得後再花錢買到代文物級陶瓷品,當然先買相關書籍研究或在網路上找相關資料參考也是非常必要的,實物參考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,直接網路搜尋就會發現各式各樣的資料、影片無奇不有,中國大陸的考古資料及影片也是一直在挖掘新資料。 最近有個Youtube 4K文物頻道--走遍中國博物館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lSOom2QEDxPvH7pbTMt1EQ  非常值得花時間看看各博物館的珍藏文物。 老東西尤其是土裏挖出來的更需要高溫殺菌消毒,除了先洗刷乾淨、浸泡酵素,清洗完畢之後,再放在水裏加熱煮沸殺菌,一直到自己覺得可以...

這輩子的任務是來這世界喝茶

我總被說這輩子的任務是來這世界喝茶 粉絲專頁經營十年,按讚數兩千,在FB貼文要被看到的機率越來越低,以前電子報、網站、部落格的盛行時代,以文字為主、圖片為輔可以真正傳達內容,貼文者也勇於分享自己論點,現在社群時代淪落至機械式按讚刷存在感的地步,多幾個讚也沒什麼差異,但還是感謝每天按讚的朋友們,感謝你們的支持! 原本專頁是為了寫社群學習可能性的研究論文才設定的,後來當成每天喝茶記錄,怕誤導別人所以盡量少寫文字,把感官想像空間留給別人,照片則是為了可以省去縮圖時間及暫存圖片功能,累積一些內容後才編輯成完整的部落格文章正式發表。 原以為退休後會努力賣茶,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,目前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,至於別人想喝什麼茶完全不是我需要關心的,因為我不是茶農、茶商,只是因為喜歡茶而買茶、收茶與同好交流,我跟一般茶葉消費者沒有什麼分別,一樣的掏錢選擇自己喜歡的喝。 有關心我的前輩、先進會來指導我茶葉的問題,但是我真的只是消費者,沒有辦法去干涉製茶工序及相關問題,目前我買茶還沒買到每季非買不可的程度,只有喜歡的才會下手而已,但仍舊被我買出一座小茶山,光是樣茶也要進行管理的程度。 很任性的喝茶 #MyTeas 目前幾乎都喝台灣茶,想盡辦法用各種方式,用玻璃茶海、蓋碗、茶壺、茶盞等茶器具,直接沖泡、磨碎、磨粉,甚至做成茶點心,喝熱的、喝冷的,隔夜茶、隔週茶…,只為了喝到茶的原始滋味。您認識茶滋味嗎?它是什麼味道呢?像神龍一般但又不見首也不見尾,當您遇到它時,就會知道,就是它! 年輕人有許多街頭茶飲可以選擇,但是真不知道他們是否有選擇真正可以安心喝的茶,還是只是喝下各種化學濃縮的混合物,真是令人擔心。讓大家喝到安心的飲料很重要,但是如果自己都沒有動手泡來喝看看是什麼味道,有辦法辨別外面市售的飲料是否能安心喝嗎? 如果您身為家長,是不是應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呢? 您想喝的台灣茶是什麼味道? #MyTeas 在2000年時,茶論壇討論台茶綠茶化問題,同時也開始流行有機茶,雲南大樹茶及普洱乾濕倉問題更是吵翻天;2013年開始流行紅茶,越南茶進口也越來越多。 大部份原本有喝茶的茶友都已有固定買茶來源,或是已經準備非常足夠的茶糧在倉,也就不會多想其他關於台灣茶的問題,莉森只是個單純消費者,沒有能力干涉台灣茶的未來,真正辛苦的是在經營茶園的管理者,他們是真正決定台灣茶未來的人。 您對於台灣...

您要抹茶?點茶?喫茶?還是直接點?

手邊有深色茶盞、茶筅和茶葉就可以玩茶的遊戲,茶筅可以在日本茶道具的專門店裏找到,抹茶粉在烘焙材料行或是日本零食店可以找到,茶粉大多是綠茶磨成粉,在日本生產抹茶是用石磨慢慢磨出極細的茶粉,強調以避免破壞茶葉成份的方式磨製。 以下找到兩段分別介紹抹茶和點茶的影片,可以初步明白兩種飲茶方式的差異,兩種都是先以熱開水溫盞以避免茶溫度降得太快。 抹茶是使用直筒狀的茶盞居多,水量使用一次給足,以畫W或M字的方式將茶粉水攪打出泡沫即可,通常先吃和果子之後再飲抹茶。 鬥茶是宋代文人雅士社交活動延伸出來的娛樂活動,比的是點茶的手法技巧,當然茶葉、建盞及周邊設備都是重要的產業鍊,不知道現在有沒有誰能想出好點子,讓相關產業再度引領風潮,最近看了「 這,就是街舞 」第四季節目,看到不同國籍的街舞高手共聚一堂互相交流,很受感動! 市售的茶粉並無法知道是什麼茶,還是自己磨比較有意思,拿出奇萊山自然茶用碗和陶匙慢慢磨,但只能壓磨較細碎並無法成粉狀,還是需要購置磨茶用的小石磨才行。 一加入熱水,細碎茶葉就吸飽水而漲開,然後慢慢沉澱在茶水下層,慢飲仍然可以喝到茶葉的原味,試過很多次,覺得這種喫茶方式很不錯,可以把茶葉真的吃下肚,尤其適合很少有機會吃大量青菜的人,也可以將茶葉碎加入麵粉揉團蒸饅頭,真的很讚! 以下兩張照片是用茶湯直接點的,不同茶種就有不同顏色和泡沫,還算有趣。 特別將茶湯直接點的實際情況拍成影片分享給茶友們,大家也可以試試看!

1980年代金瓜貢茶

  1980年代金瓜貢茶 仕宏拍賣:八十年代金瓜貢茶 1990年代購買於台中港臨港路三段的舶來品百貨行,當時是船員從香港帶回來的茶葉、茶壺、人蔘…等各式各樣物品的水貨集散地,這款金瓜當時就沒有包裝紙,一個500公克規格,就是形狀特殊佔空間,不容易存放。 當時口感判定為熟茶,但味道不優就一直放著,一轉眼也三十年過去了。 芽尖形細碎茶葉還有金毫,現在看來卻不像熟茶,真應該再仔細研究,以前的普洱配方真的很神奇,也有半生熟的配方,讓口感豐富有層次。 茶湯顏色已經轉清澈的深褐,不再是濃稠而是爽口的口感。 註:當時的許多茶葉包裝都被拆掉,以裸裝形式出現,所以無法確定是不是吉幸牌,但金瓜的形狀是確定。

茶杯

  小時候的農村,總能在大樹下看到可愛的土地公小石廟,寫到這裡突然發現自己只有印象而已,至於廟裡的細節呢?如果是土地公的話,裡面是否應該只擺一個酒杯呢? 這個杯型是酒杯,尺寸大小很適合拿來喝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