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您要抹茶?點茶?喫茶?還是直接點?

手邊有深色茶盞、茶筅和茶葉就可以玩茶的遊戲,茶筅可以在日本茶道具的專門店裏找到,抹茶粉在烘焙材料行或是日本零食店可以找到,茶粉大多是綠茶磨成粉,在日本生產抹茶是用石磨慢慢磨出極細的茶粉,強調以避免破壞茶葉成份的方式磨製。

以下找到兩段分別介紹抹茶和點茶的影片,可以初步明白兩種飲茶方式的差異,兩種都是先以熱開水溫盞以避免茶溫度降得太快。


抹茶是使用直筒狀的茶盞居多,水量使用一次給足,以畫W或M字的方式將茶粉水攪打出泡沫即可,通常先吃和果子之後再飲抹茶。

鬥茶是宋代文人雅士社交活動延伸出來的娛樂活動,比的是點茶的手法技巧,當然茶葉、建盞及周邊設備都是重要的產業鍊,不知道現在有沒有誰能想出好點子,讓相關產業再度引領風潮,最近看了「這,就是街舞」第四季節目,看到不同國籍的街舞高手共聚一堂互相交流,很受感動!

市售的茶粉並無法知道是什麼茶,還是自己磨比較有意思,拿出奇萊山自然茶用碗和陶匙慢慢磨,但只能壓磨較細碎並無法成粉狀,還是需要購置磨茶用的小石磨才行。
一加入熱水,細碎茶葉就吸飽水而漲開,然後慢慢沉澱在茶水下層,慢飲仍然可以喝到茶葉的原味,試過很多次,覺得這種喫茶方式很不錯,可以把茶葉真的吃下肚,尤其適合很少有機會吃大量青菜的人,也可以將茶葉碎加入麵粉揉團蒸饅頭,真的很讚!
以下兩張照片是用茶湯直接點的,不同茶種就有不同顏色和泡沫,還算有趣。


特別將茶湯直接點的實際情況拍成影片分享給茶友們,大家也可以試試看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台東阿榮自然農園的半百老叢紅

來自台東阿榮自然農園的半百老叢紅茶 這款紅茶是幾年前直奔台東,在阿榮店裏買的,當時的阿榮在玩打工換宿,也賣用柴火乾燥的鳳梨果乾,多年之後才開喝,一開封就聞到發酵酸香味道,是款有故事的茶。 1960年代鹿野茶農種植源自印度大葉種的野放茶,六年前購買於台東阿榮自然農園,茶葉採摘成熟葉為主,茶葉條索很長,比一般的雲南古樹茶還要長,茶葉也保持的很完整,在揉茶時應該是花不少時間細揉。 一開茶袋就聞到荔枝酸的香氣,熱水沖入茶葉之後,漫出柑橘之、木質香又有沉香味,茶湯是啥味?淺淺的烏梅醋,舌面兩側生津回甘,很奇妙的味道。 野放茶就是不給予人工干擾,茶葉真的就是天地日月精華,耐沖耐浸泡,一直到茶湯顏色很淡,依然可以喝到甘甜的木質香。

【MyTeas】2021春季。梨山烏龍茶

這是茶葉舒展之後的模樣,根本就是一株小樹… 這麼豪邁的茶葉採摘方式,比雲南古樹還要狂傲! 梨山茶區很大,這款茶的海拔約1850公尺,只在春、冬兩季採摘茶葉,有些是拆枝之後再採摘的茶葉,總之,茶葉攤開就是高矮胖瘦不一。 現在的揉茶機器技術升級,想看到乾茶茶梗的機會少了,當您看到有點礙眼的茶梗時,可以花點心思研究一下。同一蓋杯的梨山茶,連沖三天喝飽之後,掏出茶葉一看,果然是非常豪邁的採茶法,竟然還能揉成顆粒狀,真的不是完全機器可以辦到的真工夫。 每年只採春、冬兩季,來自大地的原汁原味,第一沖務必高溫沖泡,茶葉舒展即可倒出飲用,茶湯由高溫至冷涼呈現不同風味,入口即能感受茶葉特有的鮮味,沖泡時瀰漫在空氣中的香味,更是令人迷醉。

茶杯

  小時候的農村,總能在大樹下看到可愛的土地公小石廟,寫到這裡突然發現自己只有印象而已,至於廟裡的細節呢?如果是土地公的話,裡面是否應該只擺一個酒杯呢? 這個杯型是酒杯,尺寸大小很適合拿來喝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