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MyTeas House:茶葉價格現象解讀

入倉普洱歸為黑茶類是合理的,未入倉的普洱要算黑茶就不太合理,只能說它是後發酵茶類。

入倉普洱是香港飲茶文化的產物,八○年代臺灣開始出現港式飲茶餐廳後普洱才慢慢被認識,但也僅只是搭配港式點心的茶飲選項之一,印象是接近黑色的茶湯,吃過油膩食物再喝普洱,還真的蠻解膩,一般人還是以「臭曝茶」稱之,單獨喝它時,心裏不免嘀咕…喝了會不會拉肚子?

九○年代台北大部份茶行仍然以烏龍茶為主,普洱只在零星幾家較具特色的茶行或委託行出現,只可惜當時多次踏進幾家黑店,以為普洱在當時是非常高貴的茶,因此錯失提早幾年收藏普洱的機會,舉例當時一九九五年黃印老闆開價六、七千,蔘香磚八百…,現在回頭看真是黑心到了極點,之後四、五年後買的小黃印也才三千多、文革磚七、八百。

各位茶友買茶時真的要貨比三、四家,千萬不能只比一、兩家就將老闆當好朋友,最好也不要在同一地區比價。九○年代的普洱茶價格情況很明顯的越都市價格越高,北部是中部兩倍,南部又比中部價格便宜;網路資訊發達後,一般低價商品茶價格相差不多,有年份的老茶就狀況不一,差異點在於端終消費者所接觸的普洱茶經營者其進貨管道,若不是直接跟最上游進貨,價格自然就會開得比較高,因此各位在網路上可能會發現同樣的茶竟然有價差幾倍的現象,更可悲的是開價低的還常常被當成假貨。

以上內容寫於2013.7.20

經過八年多再度重新整理文章:現在的茶葉價格已經是隨店主的經營策略訂定,不論是普洱或烏龍都差不多,沒有所謂的公訂價格,或許還有產地價格,但大多是由長期配合的茶商主導,目前茶葉市場朝著品牌化趨勢發展,打造品牌更需要長期經營,茶農自營自立品牌也是如此,雖然是網路世代反而又開始朝著實體行銷方向走,不需要試茶的銷售真的需要花心思建立口碑才有機會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台東阿榮自然農園的半百老叢紅

來自台東阿榮自然農園的半百老叢紅茶 這款紅茶是幾年前直奔台東,在阿榮店裏買的,當時的阿榮在玩打工換宿,也賣用柴火乾燥的鳳梨果乾,多年之後才開喝,一開封就聞到發酵酸香味道,是款有故事的茶。 1960年代鹿野茶農種植源自印度大葉種的野放茶,六年前購買於台東阿榮自然農園,茶葉採摘成熟葉為主,茶葉條索很長,比一般的雲南古樹茶還要長,茶葉也保持的很完整,在揉茶時應該是花不少時間細揉。 一開茶袋就聞到荔枝酸的香氣,熱水沖入茶葉之後,漫出柑橘之、木質香又有沉香味,茶湯是啥味?淺淺的烏梅醋,舌面兩側生津回甘,很奇妙的味道。 野放茶就是不給予人工干擾,茶葉真的就是天地日月精華,耐沖耐浸泡,一直到茶湯顏色很淡,依然可以喝到甘甜的木質香。

【MyTeas】2021春季。梨山烏龍茶

這是茶葉舒展之後的模樣,根本就是一株小樹… 這麼豪邁的茶葉採摘方式,比雲南古樹還要狂傲! 梨山茶區很大,這款茶的海拔約1850公尺,只在春、冬兩季採摘茶葉,有些是拆枝之後再採摘的茶葉,總之,茶葉攤開就是高矮胖瘦不一。 現在的揉茶機器技術升級,想看到乾茶茶梗的機會少了,當您看到有點礙眼的茶梗時,可以花點心思研究一下。同一蓋杯的梨山茶,連沖三天喝飽之後,掏出茶葉一看,果然是非常豪邁的採茶法,竟然還能揉成顆粒狀,真的不是完全機器可以辦到的真工夫。 每年只採春、冬兩季,來自大地的原汁原味,第一沖務必高溫沖泡,茶葉舒展即可倒出飲用,茶湯由高溫至冷涼呈現不同風味,入口即能感受茶葉特有的鮮味,沖泡時瀰漫在空氣中的香味,更是令人迷醉。

茶杯

  小時候的農村,總能在大樹下看到可愛的土地公小石廟,寫到這裡突然發現自己只有印象而已,至於廟裡的細節呢?如果是土地公的話,裡面是否應該只擺一個酒杯呢? 這個杯型是酒杯,尺寸大小很適合拿來喝茶。